文|巴莫

  从中国涂料发展至今,从改革开放至今39年的时间,中国涂料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很多红极一时的名牌涂料企业,然而有部分已经倒闭或现状惨淡,最为尴尬的是,作为涂料第一生产大国,至今中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类似立邦、阿克苏诺贝尔等的世界性品牌出现。

  品牌,说到底,无非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份承诺,消费者对企业的一份信任。品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中,并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方向。品牌既属于企业,也属于消费者,不是哪方能单独控制的。任何一个世界性品牌的成长,都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从国内到国外的漫长历程,可以说品牌的打造没有任何技巧和捷径可言,就如盖房子一样,一砖一瓦的慢慢积累,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德国、美国、日本,无论从政治角度来讲存在怎样的矛盾和民族情节,但单纯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们的企业品牌成长历程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也只有通过透彻、深刻的分析、比较,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遮掩、逃避、躲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有了问题我们要敢于反思,勇于面对,努力地去不断完善自身,才能一步步的走向世界,也才会有百年老店的诞生。

  其实不仅仅是涂料行业,中国的各个行业皆是如此。多年来,政府、企业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讨、分析、总结,力求挖掘出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 然而,因看问题视角的不同,众说纷纭,各说各话,没有形成权威或被各方认可的深刻观点出现。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问题,通过比较、分析那些世界性大品牌和我们的不同之处,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这样会更清晰、深刻些。

  想要走得更远必须回归产品本质

  "万法不离自性",这是六祖惠能《坛经》里的一个重要思想,也就是说,人皆有“佛性",回归“本性",“见性"即可“成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任何的佛法,要想真正的理解和参透都要自身的悟性——顿悟,离开了自身的“顿悟"来谈佛法都是徒劳的。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回到本来的轨道上去。纵观中国涂料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初期,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行业洗牌的格局不可避免,于是竞争力弱的涂料企业淘汰出局,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独占鳌头,最终的结果是金字塔结构更加突出。

  所以可以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品牌成长的坚实基础。脱离了产品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说到产品质量,不得不提德国和日本。应该说,就目前的全球制造业来讲,德国、日本早已是制造业的标杆和翘楚。然而,反观一下我们中国的涂料企业,山寨、造假已然成风,概念炒作大行其道,而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却成了被企业忽略的最弱一环,急功近利、嗜血成性的商业本质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赤裸无遗。或许有人说,我们起步晚,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事实证明质量跟技术无关,主要的还是那份责任和担当。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那就是不简单。如果没有了最基本的质量作保证,企业的未来根本无路可走,更别奢谈世界性品牌和百年老店。如果连最基本的质量都做不好,试问,你能忽悠的一时,还能忽悠的一世吗?

中国涂料企业家更需要一份战略思维

  在中国现阶段的涂料行业,秀珀卖了,长润发也卖了,嘉宝莉、汇龙等企业都被询价过,很多在业内排名前列的企业其实都有卖于外资的想法,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之时,朱新礼曾说出了“养猪论”的名言,一句“把企业当儿子养,当猪卖”的言论误导了多少企业家。

  而近一两年,中小涂料企业疯狂扎堆新三板的行径,与上述名言更是遥相呼应、珠联璧合,无不再一次证明了部分涂料企业家的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

  诚然,在中国如今的商业环境中,已经不是90年代的环境,涂料也早就不是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时代,商业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如今的很多涂料企业老板,大都成长于贫困年代,或许当初的创业激情来自于最基本的物质诉求,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一点,于是,瞅空子、抓机会就成了最有效的打拼方式。然而,当企业熬过生存期、并已取得一定市场位置而快速发展的时候,开阔视野、战略思维以及走向世界的野心,就成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一环。

  一个百年老店的昌盛,一个世界性品牌的成长,靠的不是广告轰炸和价格促销,也不是一买了之,而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把所有的企业行为都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来,逐渐的向梦想靠近,抬头望天,低头赶路。可笑的是,很多的中国涂料企业没把打造世界性的品牌和百年老店当做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而是当做了目标、计划,甚至开始了倒计时,殊不知企业成功和品牌成长的选择权不仅仅在于企业,而更多的是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最终无不是得不偿失,一败涂地。

创新永远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不二法宝

  近日,涂料经转发了人民日报一篇《低价中标:没有利润何来质量》的热文,文章表示,当前的中国市场正在消费升级,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对企业产品及品牌会要求更高。但其实潜台词是在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的未来是没有前途的,那么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何处?唯有创新。

  看看那些扬名于世的世界性品牌,无一不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创新不再只是一种企业号召,而是早已深深融入到了企业文化中去,成为了企业的一种精神。没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就如浮萍于世,根本不会拥有自己的市场位置。

  抄袭、购买,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涂料企业的技术来源所在,创新精神无从谈起。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有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更有企业自身的懒惰心理所在。自创不如购买,购买不如抄袭,这种企业心态是多么的可怕,有的技术可以买来,但那份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却买不到,何况很多核心技术人家坚决不卖,我们永远也不会买到。

  涂料第一生产大国的位置,让我们多么尴尬,最勤劳的民族,却过着如此惨淡的生活,现实不由得我们不反思,不进取。创新路上困难多多,肯定也不会一帆风顺,然而回顾一下历史,难道还比我们当年的两弹一星、比德国、日本战后的崛起更困难吗?唯有创新,才是中国涂料企业走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纯净的商业环境是任何品牌成长不可或缺的温暖摇篮

  很多涂料企业老板都在抱怨: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对政府或客户公关的,但却不得不为之。如今中国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是人情维护仍是最重要的部分。一涂料老板上周对巴莫说,出一趟差,5天就得有4天半在酒桌上,还有半天是在飞机上醒酒。

  记得刚入行时,很多业内老前辈都在说家具漆是中国家具涂料最后一块堡垒,外资企业是进入不了的,为什么呢?很多人都嘲笑说“老外那么死板、较真,根本弄不懂中国的酒桌文化和行事规则,不足为患”。家具漆这个渠道区别于乳胶漆,更是一个人情的圈子。但是今天立邦已经用中国人撕开了一道口子了!

  其实一个企业的持续成长,巴莫认为,靠的不能是深厚背景和资源垄断,而是在一个相对干净的商业环境里按商业规则办事,公平、自由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要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即使你在国内享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优待,有人情圈子,那么当你走出过门的时候,还能依靠谁呢?任何世界性大品牌背后的国内商业环境,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政府和企业、渠道都应该回归本位,各司其职,携手努力创建纯净、公平、自由的商业竞争氛围,只有涂料企业把自身所有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企业正常的经营和市场中,中国的涂料企业才能大踏步走出国门,屹立于世界。

  强大、复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辉梦想。同样,世界性涂料品牌和百年涂料老店,也是中国民族涂料企业的未来和希望。如果把该做的做到位了,那么希望近在咫尺,如果依然如故,那么未来始终是未来,遥遥无期。

  但甚为可贵的是,中国少数优秀的民营涂料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走出去了,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让我们记住这些企业的名字,他们是展辰、嘉宝莉、巴德士等中国最优秀涂料企业代表!

  ——

  巴莫,资深涂料行业新闻从业者,隶属于《涂料经》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