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地的报纸或者门户网站的头版都能看到春耕,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农业技术那么发达,大棚技术等等的都很先进了,春耕还有那么重要吗?而今年的春耕又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3月21日《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请来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和财经评论员王冠,一起来聊一聊,春耕进行时,今年有啥不一样?

  换个视角看经济,CCTV2《央视财经评论》周一至周四,每晚21:50,准点开评。

  央评说

  新春伊始,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县,16台播种机在破土春耕,今年内蒙古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结构,以眼前的这30亩耕地为例,去年种植的还是葵花,今年全部改种了当地优质品种核桃小麦,今年核桃地区在调减葵花和子粒玉米的种植面积同时,扩大优质核桃小麦及特色果蔬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同时继续推进和完善农企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民致富增收。

  

  这两天山东省滨州市牧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播种了,因为这几年玉米多的卖不上价,种了20多年玉米的合作社今年头一次改种了苜蓿。

  崔立华(山东省滨州市牧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山东省的养殖场越来越多,他们原来用的苜蓿草都是进口的,价格在2600块钱左右,而我们种出来的苜蓿草,出场价格是1800,市场不愁销。

  今年山东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青贮饲料、优质牧草等作物增加到172.5万亩,比上年增加22.5万亩,而在全国今年粮改饲的面积力争达1000万亩。

  

  曾衍德(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要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这是我们结构调整的重点,重点是调减玉米。

  玉米不走俏,种啥能增收。这两天忙着备耕的黑龙江海伦市的东兴现代农机合作社正在合计换品种,年初村里和周边不少原来种玉米的农户,陆续把31000多亩地转给了合作社,社里的地一下多了近3倍,种什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刘建茹(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东兴村村民):我觉得咱种那个大豆都挺好的,而且那个大豆有订单,然后还能出口。

  庄严(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东兴村村民):种了一部分小粒豆,咱们卖到2块5一斤,这个有账算。

  过去卖粮靠政府部门定价,现在玉米临时收储保护价没有了,大家决定今年跟着市场走,46600亩地全改种市场有缺口的优质大豆和杂粮等作物。

  

  刘春生(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到秋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我们的收入能达到3400万,人均比去年能增收1500元,人均总收益11000元以上。

  今年玉米生产大省黑龙江继去年调减192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后,今年将再减1000万亩。农业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稻谷小麦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油料蔬菜面积增加,各地抢闲抓早,落实春管春耕各项措施,春季农业生产开局良好。

  1、今年春耕新业态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周运:可能一般城里,大部分的城市人可能觉得春耕年年都一样,岁岁年年花相似,今年的春耕有什么样的不一样?还有那么重要吗?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春耕今年确实不一样,观念发生了改变。我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我遇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的一个面粉加工企业,说他的小麦加工成了面粉在市场里面供不应求,在北京市场甚至脱销,价格每一斤的面粉能卖到7、8块钱。那个优质小麦,去年的时候,他想多收购农民,用高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国家最低收购价1块1毛8,至少是1块3,高的收到1块7、1块8,但是收不到他能够加工的这个小麦,为什么,因为当地的观念认为还是要种玉米。农民说要玉米,政府也觉得农民应该种玉米,今年我们看到他已经进行了调整,少种玉米,种他的优质小麦。

  

  这里面就给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揭示,或者说对其他地方在备耕的时候或者在春耕的时候,在选择时候,一定要抓住本地特色的优质的能卖到好价钱的,要抓住这样的一个品种或者这样的一个生产来进行备耕。

  王冠(财经评论员):

  

  我先说一下没变的,春耕为什么重要,以食为天,这是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来说吃货当然很关键,春种一粒子,秋收万粒粮,落实到餐桌上,现在除了吃的饱之外,大家更关心吃的好。今天下午我看了有几十份各省和自治区的日报,包括一些市级的日报都在大篇幅的乃至在头版报道当地的春耕的进展工作。首先这个种是不变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整个产量上和产能上,大家可以放心,不管是我们的农民朋友,还是市民朋友,大家可以放心,在供给上肯定是量上是没有问题的,供应是非常的充足,CPI很稳定,紧接着我们要强调的是变化,包括我们看到各地的日报在谈到春耕的时候,都在努力地来贯彻和践行今年一号文件所强调的供给侧的改革,结构性的改革,如何去除当地的无效的和低端的供给,简单地说就是卖不出去的和卖不上价的。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它是解决结构失衡,卖不出去价钱的,这个范围要减少,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好比刚才我们看到巴彦淖尔优质小麦,市场脱销的,就说供不应求的这个增加。

  王冠(财经评论员):刚才谈到了很重要一点,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新的体验。像今年一号文件所强调的这种新型的田园综合体,它是带有一种连生产,带观光,带体验等等,各地都在努力的加强这些,这对于我们农民朋友来说,意味着新的创新点和增收点,对于市民朋友来说,可能意味着您在当地或者说在全国会有更多可以选择的这种农产品的品牌,包括一种新的农业体验方式。另外一方面,我还想强调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路径,目前来看各地当然有决心在努力的贯彻我们这种新的供给侧的改革,但是路径并不是完全的清晰。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周运:媒体报道的时候,也都是整体上报道场景非常热火朝天,准备非常充足,但是我们提出来,面积在缩小,这个是已经在变化的,但是大家的观念变了以后,我们到底要变成什么样?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这个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径,我们这么大国家,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走一个路径,好比说他那个地方小麦是脱销的,我老家是安徽的,我知道去年的时候我们安徽我老家当地生产的小麦是卖不出去的,家里面我的弟弟生产小麦,我问他卖多少钱一斤,6毛钱一斤把它卖掉了,国家1块1毛8,国家他说不收,他说你这品种不好。我就建议他,干脆不种,休养生息,这也是一个办法,当然要种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市场。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要是能够流转出去,能够打工,目前来看这几年应该来说这是比较好的一条路,或者你就入股,这个也是一条路,如果假如你不想入股,不想流转,自己生产也可以,自己生产可以像菜单似的来让大企托管,请社会化服务,你的耕地,你的播种,由社会化服务来给你完成,如果再要来自己种的话,最好能找一个龙头企业来带你,这个也是最好的,订单化,当然你觉得这个都不靠谱,你就不要去盲目的调结构,你原来种什么,还种什么。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周运:说了这么多条路径,万一哪一条路径都走不通,那就第一条不种,如果不种的话,最重要的一个就在调减一些过剩产能,一些无效供给的时候,就怕减量的时候会不会减收,我们的收入怎么应该把它保证住,农民还是应该增收。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现在2016年我们的农民收入整体是增加的,我们知道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2%,但是我们的低收入,就是种粮食的,搞农业生产的这一部分的农民规模比较小的,不是发展规模经营的,收入下降了2.6%,客观来说,如果在这几年,你如果不种的话,有可能你的收入确实是有问题的,那就是靠打工了,如果你搞农业生产,可能还是亏损的,实际上你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你不种损失更少,打工应该来说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当然如果你要打工没有人要你,当然你自己种自己吃。

  王冠(财经评论员):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我们供给侧的改革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什么,就像我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后半部分说要培养农业的新动能。我举一个例子,昨天是春分,我看到在北京周边的一个新型的农业产业园,某种程度上引用的是一个真人秀的概念,引入了学生,包括家长一起在春分来参观这个春耕是什么样,然后一起吃了农家饭,有的家长完成了当地的产业园的采摘,当然,这是因为守着北京,体验农业,守着北京的这种一线都市,这种近水楼台,它有这种经济的外溢效应,但这就非常典型的这是一种思路的转变。

  2、今年春耕绿色农业更高效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周运:不光是新业态,还得在这个当中有一些新品种、新的尝试才能够有新的发展,除了要减量以外,在提质方面有新的变化。

  开春以来,江西新干县现代农业示范院的工厂化育苗大棚内一片繁忙,十几位农民正在嫁接西瓜苗,利用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种出来的产品不光好卖,效益也增加了。

  陈方芽(江西新干县神政侨乡村民):今年订单又蛮多,效益比种菜肯定要高一点,这一个棚最少要搞四到五十万苗子,能卖到五六毛钱一株,那就是几十万块钱。

  

  张小明(江西余干县三塘乡家庭农场主):做农业这么多年的体会,觉得以后拼的就是质量,所以我现在做也就在做质量。

  在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镇农林村,9万多株从外地引进的花椒树苗被依次种下。由于花椒树三年才能挂果,当地采取卖田套种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农林村地处乔山旱带,农技部门经过反复调研,发现这里的地貌特征属于大红袍花椒的优生区,今年引进花椒树苗成了帮助群众脱贫的新抓手。

  在贵州安顺,村民们抓住莲藕种植的有利时节,弯腰下塘、种莲点藕。为了把这片靠天吃饭的水淹田变成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当地投资1.1亿元流转5000多亩土地打造莲藕产业,目前种植基地聘请土地流转后具有劳动力的村民到基地参与种植莲藕,年人均增收将达到3500元以上。

  

  王首勋(贵州莲藕生态产业种植基地负责人):今天大规模开始种植,我们预计30天左右完成种植,种下去以后,大概每亩产5000斤左右,预计产值在12000元左右。

  从南到北,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成为主旋律,人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等高效园艺作物和中药材、油茶、花卉等特色产业,在做好提质增效文章的同时,对土地和生态的反哺也成为新亮点。

  在云南大理,用生物有机肥取代化肥的战役在洱海边全面打响,政府部门补贴8成,合作社承担2成,有机肥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一座座畜禽粪便收集站,不但阻断了洱海面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更开辟出一条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赵炳文(云南大理喜洲镇永兴村村民):我们家有15头牛,三天送两次,基本上一吨左右,经济效益比较好,每吨80块钱。

  

  在四川泸州市泸县有机种植基地业主郑国富,并没有像往年一样请人来为农田施肥,而是自己凭一根管子就能轻轻松松完成施肥全过程,而且施的肥还是有机的。

  郑国富(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有机种植试验基地业主):我这个是沼液水,我就用这根管子30亩地,全部用这个沼液肥,其他肥料都不用。

  之所以能这么方便使用这些肥料,主要得益于当地建成的一座装机38千瓦,提灌(扬长)57米的沼液提灌站,提灌站通过电机加压,把沼液提到高处,然后实现农田由高到地自由灌溉,沼液输送到一公里外的二级储存池后,再利用遍布田间地头的沼液管网,将沼液输送到分流井,农民在田间地头能够很方便的进行沼液灌溉。

  

  近年来,随着泸县规模化养殖的扩大,粪便污染成了一大难题,而这些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老百姓喜欢用却又不愿用,原因就是没有从圈舍到田间的粪便运输链条,如今利用提灌技术将猪厂粪污处理与田间施肥连接起来,实现了田间自来肥,而对于养殖场来说,不仅省心省事,每年还能节约近百万的废污处理费用。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周运:我经常收到一些农民朋友提出的一些请求,说帮我们宣传一下,我们现在观念改变了,品种改变了,新产品了,质量提升上去了,但是我从一开始种就不知道我最后卖的时候,别人怎么信服我,我这个真的是通过有机肥品种改造、改良以后的真正的绿色有机产品,从一开始春耕的时候,咱们怎么来保证最后卖出去让人信服。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叫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少打农药,统盘统治,这一切应该来说有可能降低了产量。但是价格能不能体现出来,或者价格能不能够把它的绿色发展反映出来,这点很重要。这个就是要有很充分的信息,充分的解决这个信息,你讲那个信息不对称,我生产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这是有机的,这是一个方面,一个品牌,我是有机农产品,三品一标,就说怎么样让消费者相信,应该来说在我们国家里面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或者没有很好解决,或者这个不对称的问题,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消费说我买有机农产品,你说你敢保证这是真的吗?经常会打问号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个长时间的过程,品牌建设,这个是必由之路,怎么样品牌创新。

  王冠(财经评论员):

  

  我们看现在其实很多的农产品企业在努力做这个事,甚至是个人,个体户。你比如像这种柴鸡蛋,有在鸡舍里安摄像头的等等,因为现在的这种网络直播技术,但是我们这实际上是一种更多的个体化的探索和尝试,背后我们缺位的,我觉得一方面,一个层面我们看是品牌,这个品牌希望能够多宣传,宣传是一个取信的过程,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信任度的关系,在这个背后可能还有一个层面,面对着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比如像这种新鲜的果蔬,包括我们刚才看到四川的案例,当地花了多大的努力,在去说用这种绿色的农家肥,但是这样的产品背后它是不是应该有一个评级系统和一个征信系统,这种系统应该由谁来创立,这实际上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其实从消费者的角度,我也非常期待,你说的这种绿色的甜瓜也好,或者我们刚才看到这种果蔬也好,如何能够让我相信你,你值这么多钱,你凭什么比其他的贵3—5倍。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其实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是标准化生产,我们有了标准,但是农民没有。第二个品牌创新了。 马上桃子很快就要上市了,到时候大家都打着平谷大桃,到时候西瓜都是大兴西瓜,整个北京市场,整个北京,想想看哪有这么多,最后都打这个牌子,没有人来管,实际上我们的品牌就是失信了,这个失信,整个的质量,整个绿色生产都在价格里面反映不出来,我们这叫临门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有劣质的,不好的,往往就把你好的要驱逐出市场,我们怎么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来说任重道远。

  

  《央视财经评论》主持人周运:其实除了我们这种尝试市场的营销以外,还有我们改变的一些新的,它也在市场尝试的过程当中转变过来,以前没有试过的品种、类型,现在拿到市场上好不好卖,大家接不接受,也是一个过程。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这个应该来说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希望能够实现的突破,我们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都是想用创新来创造我们新的需求。

  王冠(财经评论员):能不能卖出去,我们当然期待卖出去,也可能卖不出去,这种供给侧的改革和创新它一定有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个成本该由谁来承担,我连着几年参加了这种小额信贷论坛,其实都在讨论,能不能引入更多的这种资本化的运作,包括引入这种金融化的对冲工具,如果说更多的由农户来承担,像您说的,如果更多的由农户来承担或者说由这种合作社来承担,本身他的风险承担能力是比较脆弱的,所以我们很期待今年能看到这种配套机制的新变化。

  

小伙伴们,央评的粉丝群已经开始建立啦!想和全国的小伙伴交流对经济生活方面的看法吗?想和最权威的专家交流自己的观点吗?快来添加小编的微信号:“yuemanxilou2016”,加好友之后拉您加入“央视财经评论粉丝群”!快来加入!等你呦!

  看了本文的人还在看

  →黄色、绿色和蓝色,央评嘉宾为你打开《一号文件》的“色彩包”!

  →“一号文件”重磅出炉!农民朋友快来收红包!

  欢迎大家在央评的微信公众号“cctv2pinglun”留言,也可以在我们的官方新浪微博“CCTV2央视财经评论”上和我们互动。如果想看整期视频,请在《央视财经评论》微信订阅号底部菜单中点击“电视直播”,选择“往期回顾”进行观看!

  ID:cctv2pinglun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

多元观点 智慧碰撞

央评声音 换个视角看经济

《央视财经评论》

制片人:赵悦

本期编辑:大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