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方首个公益性海洋牧场 预计30年产出5.28亿元2015年10月16日 A13:蓝色经济 稿件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作者:聂艳林
本报讯(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聂艳林 通讯员 周健伟)记者昨日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我市首个公益性海洋牧场——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布放工程全部完成,在崂山湾东南海域形成了会场湾、崂山湾A区(兔子岛西南海域)、崂山湾B区(女儿岛东南海域)三处人工鱼礁区,总用海面积为600公顷,投入人工鱼礁体10万空方,在海底形成了道道水泥矩阵,为鱼虾营造“海底森林”。
建600公顷海洋牧场
为了保护崂山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尽快恢复海洋环境,我市从2009年起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先后建设完成了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海泉海洋牧场、崂山湾海洋牧场等8处海洋牧场,其中今年刚刚建设完成的崂山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是我国北方首个公益性海洋牧场。
崂山湾海洋牧场位于崂山湾东南海域,从2013年启动建设,共使用海域600公顷,总投资4700多万元,分为三大功能区:面积约56.9公顷的会场湾人工鱼礁区功能定位为资源保护型鱼礁区,面积约为56.5公顷的兔子岛西南侧人工鱼礁区功能定位为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区;面积约56.5公顷的女儿岛(狮子岛)东南侧人工鱼礁区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型鱼礁区。截至目前,累计投放人工鱼礁块体10094块、废旧渔船200艘,形成了人工鱼礁体10万空方、人工鱼礁区169.9公顷。并在崂山湾海洋牧场A区养殖海带、裙带菜、龙须菜共100亩,成功进行了藻类移植实验,通过了专家验收。根据规划,通过增殖放流和移(种)植大型藻类等措施,促进海洋生物增殖营造“海底森林”,未来的海洋牧场将成为优良的海洋生态渔业基地,集海洋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增殖、休闲娱乐游钓等于一体的“人工海上牧场区”。
鱼类数量至少增加20倍
说起海洋牧场来,会场社区的渔民们很有感触。“以前,会场梭子蟹经常会被外地来的底拖网滥捕,自从建立了会场梭子蟹保护区后,其他偷捕的渔船无法进入,现在会场鱼虾蟹增加了不少,连平常不多见的小黄鱼、鲈鱼、黑头等也出现了!”会场湾渔民孙先生告诉记者,从两年前开始建设海洋牧场以来,周边的渔民收成提升明显。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周毅表示,去年6月份,他们在会场湾投放了梭子苗和扇贝苗。后期,他们专门组织了专业人员到会场湾海洋牧场潜水摄像,结果发现人工鱼礁体上已经有很多附着物,鱼类、虾类明显地增多了,其中还发现了半斤重的野生梭子蟹。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项公益性海洋牧场建成后,可改善海底环境,使生产力较低、鱼类较少的泥沙环境变成生产力高、鱼类较多的岩礁环境,补充近海渔场的生物资源量。“根据测算,一个立方一年可以产生经济效益200多元钱,一年下来的经济效益在1760万多元,人工鱼礁体可以使用30年以上,算下来可以产出5.28亿元,这还不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周毅说,根据海洋专家的保守估计,以崂山湾海域目前状况,海洋牧场建成后鱼类数量将增加至少20倍。在产生经济回报的同时,其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更是不可小觑,它既可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礁体上附生的藻类还可消耗氮、磷,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减少赤潮发生,改善海域环境。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默认大小上一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