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研究~
【平胃散研究】1
引子千古名方——平胃散,药简效捷,自北宋创立以来为代代医家所重。平胃散的问世、兴盛与发展,就像一面无私而客观的棱镜,折射出的是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条件对医药的决定性。其实,医药是相当被动的行业,医药的发展对经济的依赖性非常强烈,从社会大框架着眼看医药趋势,往往慧眼独具,事半功倍。当今之世,平胃散在临床医疗和保健实践中正在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辉煌。所以,我们图谋以专业视角刻画平胃散的实践影像,趋利避害,藉以洞察世道。
【平胃散研究】2
方剂概况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六味药组成。在《方剂学》中列在“祛湿剂”之“燥湿和胃”条下,非常切合临床实际。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倦怠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录自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第五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方剂学》所列临床表现有失精准,唯大方向可资参考。
【平胃散研究】3
以下论述为我临床使用平胃散的感悟和总结。主治说约平胃散为祛湿剂,主治水湿雍盛。水湿雍盛又称水湿淤阻,病症的体质基础相似但略有别于《伤寒论》之水饮病症和痰饮病症。伴随着近卅年的经济发展,饮食起居变化,水湿雍盛病症在育龄女性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丰富与普遍。简言之,水湿雍盛的体征用现代语言解释:第一为阻滞感,伴随负面能量效应;第二为肿胀感,局部高压强状态下的胀、痛。
【平胃散研究】4
平胃散所主水湿雍盛体征之阻滞感(上)水湿雍盛带来的阻滞感表达的是负面能量效应,包括下列部分表现:面色晦暗,痤疮(女性,除鼻准以外部位),头目不清,纳差肢倦,嗳气吞酸,便秘或自利(便秘为多,乃胃肠蠕动受抑制的无便意表现,非上火引起的大便干结,自利系身体发挥主动排湿能动性的体现),无欲态,很少感冒,几无发热,寐难或寐浅,寐不解乏,心悸气短,月经后错(亦有少数因任脉水湿壅滞月讯反前提或漏下者)。
【平胃散研究】5
平胃散所主水湿雍盛体征阻滞感(中)水湿雍盛带来的阻滞感还可以从一些特异性体征上寻觅。最有代表性的是民间俗称的“鬼捏青”表现。实践中可见:体表发生轻微碰撞,但碰撞强度未引起明显疼痛,所以几无碰撞印象,但无意间发现碰撞部位出现了淤青。这种以血小板数量正常为前提的“鬼捏青”被现代研究认为是“血小板无力”表现(并非“血小板无力症”,后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鬼捏青”在黄种人的知性女性中青年群体里非常普遍,是一种极常见又极易被临床忽视的体征,同时也是子宫肌瘤和部分乳腺结节的发生背景。处置方法从活血化淤效果差,行气燥湿效果好,平胃散为正治,符合
“气行则血行”的理论要求。如果不伴发其他病症,单纯的“鬼捏青”只是体质标识,并无需特别重视与治疗。
【平胃散研究】6
平胃散所主水湿雍盛体征之阻滞感(下)水湿雍盛带来的阻滞感常常伴随着特殊的情绪状态——脾气大。汉语的演变过程中,脾气和肝火同时存在,并未融合,很多人以为它们是同义词,实际这两个概念有根本性差异:中土湿滞引起脾气大,从脾土,反应为控制不住的自主情绪,但发火后极富愧疚感;肝火上炎形成肝火旺,从肝木,表现做暴怒,事后主体无后悔情节,受众抱怨不该与之交流。治疗上,前者应燥湿和胃,后者以清肝泻热。医药实践就是这般的趣味横生。
【平胃散研究】7
平胃散所主水湿雍盛体征之肿胀感(上)传统理论中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寒凝则痛等等概念转换成现代语言,说的都是高压强状态产生疼痛的道理。压强反应的是容积和内容物之间的关系,在人体而言,水肿是引起胀、痛的重要原因。生理层面,容积的扩大非常有限而短暂,减少水肿才是缓解胀痛的持久之道。传统医疗和现代医学有共同出发点:传统医疗非常重视水饮类病症对生命存在的影响,历代养生保健均提倡节制水湿;现代医学极其关注液体出入量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在生命指征上的影响,不仅仅涉及到液体量问题,还在小分子蛋白、糖、电解质平衡对水代谢影响领域做了卓越的揭示,启迪吾心。但是,当代“养生”顽固地提倡饮水,创造了大量的临床病例,有失初衷。
【平胃散研究】8
平胃散所主水湿雍盛体征之肿胀感(中)因水湿雍盛导致的肿胀感乃至于疼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鲜见:因头皮下水肿引起的头痛,颈、腰部肌肉、韧带水肿导致的所谓“颈椎病”、“腰椎病”,饮水多、枕头低(不知谁创造了“枕头高会引起颈椎病”的概念,水往低处流,低枕、软枕才更容易脑袋进水,研究东方传统枕头形制能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高枕无忧岂虚哉)形成的寐浅、心悸、晨起面目肿,乳房胀痛、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等经前期反应或行经反应,久坐、久立的午后下肢水肿,往往被误诊为“肾虚”的部分足跟痛……凡此种种,几乎贯穿在生活的全过程。
【平胃散研究】9
平胃散所主水湿雍盛体征之肿胀感(下)水湿雍盛导致的肿胀与疼痛在育龄女性群体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根本原因是受到了雌激素周期性波动的影响。雌激素除了维持女性第二性征、产生月经等生理表现以外,还有水钠潴留作用,水钠潴留通俗地讲就是水肿。所以,育龄女性的经前期水肿、情绪变化、经前头痛、经前乳房胀、经行腹痛等等与水湿雍盛关系密切的症状发生率高,存在双重生理调控基础。
【平胃散研究】10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甲)平胃散方名的历史实证目前可以追溯到《简要济众方》。《简要济众方》,为北宋仁宗时期医官使周应所著,史书记载:皇祐三年(1051年)周应奉旨节取《太平圣惠方》,编成《简要济众方》五卷,标脉证,叙病源,去芜取精。《简要济众方》的内容散见于历代医家著作中,如平胃散的明确出处即可见记载在《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品味《太平圣惠方》和《医方类聚》,将为中医药的学习与研究展开一幅奇伟画卷。
【平胃散研究】11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乙)《简要济众方》既为北宋医官使周应奉旨节取《太平圣惠方》编成,那么《太平圣惠方》16834首方剂中必有平胃散之祖方端倪。通过反复检索《太平圣惠方》,并未见传世平胃散原方,唯卷十二载有“人参散方”与平胃散最接近:“治伤寒。霍乱吐泻不定。兼脾胃冷气攻心腹胀满。不下饮食。宜服人参散方。人参(一两去芦头)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白术(一两) 厚朴心(有版本做‵浓朴心′
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那么,传世平胃散方是由《太平圣惠方》人参散方演化而来的吗?为什么在演化过程中去参加枣、易白术为苍术呢?且待慢慢陈述。
【平胃散研究】12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丙)
“人参散方”出《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二。《太平圣惠方》卷第八—第十四篇名“伤寒叙论”,继承的是汉、晋、唐《伤寒论》研究之余脉,以人参、白术入药,乃其家法。故而明清之际大医家喻嘉言先生从研究《伤寒论》入手,从而极为重视“养阴、存津液”在伤寒治疗中的重要性,创立了“燥病论”;清代大医家陈修园先生亦据此发出过“主读《伤寒论》数十年,然后悟出‵存津液′三字”之感慨,更在其著作《医学三字经》中表述:“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之秘。关乎性命,必须暗含“存津液”之道,这是《伤寒论》作为贵族医学、重病医学、急诊医学的本质所决定的。然而,作为日常保健、时症医疗的平胃散必然需要在“存津液”与“祛湿浊”间有所取舍。去参加枣、易白术为苍术,乃“齐之一变”。
【平胃散研究】13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丁)平胃散作为著名的时方代表,乃历史的产物。宋太祖赵匡胤接手的后周并不是一个烂摊子,后续统一国家时,蜀、唐等国不堪一击,并未遭到顽强抵抗。因此,北宋初年很快卓有成效地实现了富国强兵、社会稳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交通业齐头并进,国、民俱富。于是,智慧的宋政府有意识地引导民众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提倡士人知医,平民文化兴起,老百姓强烈要求“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宋代人口数量激增,临安与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均达百万以上。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艺术与医疗两方面看,所言无虚。虽然具体数据尚存争议,但史学界基本认同: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约2280美元。所以,大宋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经济、医疗的绝对峰值!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后,汉民族将表达出怎样的群体阶段性体质特征呢?当然是有余(淤滞,水湿痰淤为主导)占优势。故而,去参加枣、易白术为苍术的平胃散问世,确为“鲁变至道”。
【平胃散研究】14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戊)从《太平圣惠方》“人参散方”到《简要济众方》“平胃散”的演化过程,有清晰脉络可循。北宋早期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对医药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保健的新需求。《神农本草经》所载“术”不分苍、白术,宋以前的医药确实没有苍、白术之分,但实践中临床药用要求以白术为主。北宋早期是苍、白术分立的开端,检索《太平圣惠方》(淳化3年,公元992年成书)发现:白术出现近千次,苍术明确只有廿余次。至《本草衍义》(政和6年,公元1116年,寇宗奭著)方正式分述了白术与苍术。非常有可能在宋早期平胃散的过渡阶段存在白术版平胃散,稍后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约初刊于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记载了平胃散的衍化方“藿香正气散”,术为白术,还保留着白术平胃散的这一演变痕迹。
【平胃散研究】15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己)宋代经济的空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引发对健康和医疗诉求的变化。敝衣枵腹与轻裘肥马的医药标的必然存在巨大差异。宋代朝廷在卫生行政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医疗保健分层”,既对经方的传承做了大量的切实工作,又发展时方满足了大众的保健需求,并且在剂型、医药资源节约、疫病和肿瘤预防等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突破。有不少医家批评宋代时方“过用芳燥”,其实,如果能够融合历史来评价宋方,这样的误会便容易释然。历史在不断重演中前行,我提倡的“心怀《伤寒》、手握《局方》”理念,是新时期中医药专业人士门诊实践中应重视的客观规律,也是学习者得窥中医药“宗庙之美”的门径之一。
【平胃散研究】16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庚)探讨过《太平圣惠方》及宋代平胃散的萌芽和演化规律后,必不可轻视对平胃散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的另一部医药巨著《医方类聚》。有所不同的是,《医方类聚》又名《御修医方类聚》是一部朝鲜国医书!全书原266卷,现存世262卷,汇辑了152部中国唐、宋、元、明初的医籍及1部朝鲜本国医籍,载有医方5万余首。朝鲜半岛李氏王朝,公元1392—1910,历27代,共519年,在世界王朝史中颇具意蕴。《医方类聚》成书于公元1446年,当时正处在朝鲜李氏王朝经济文化的绝对中兴阶段。从东亚地区医药史来看:医药界对平胃散推崇的起伏,在时间序列上与经济、文化的繁荣相当同步,个中意义,耐人寻味!
【平胃散研究】17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辛)平胃散方是一首异名丰富的方剂,主要异名有:对金饮子(宋·《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天下受拜平胃散(宋·《寿亲养老新书》)、宋元·《岭南卫生方》)、受拜平胃散(元·《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明·《普济方》)、神效平胃散(明·《万氏家传保命歌括》)。显而易见,产生平胃散异名的主线是大宋,这些异名充满了对平胃散功效的推许。宋代平胃散流行之广泛,推崇之普遍,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可见其身影,随手翻开南宋小说集《夷坚志》,“甲志卷一·孙九鼎、甲志卷六·西湖女子”两条即可见对平胃散大加赞赏的描述。
【平胃散研究】18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壬)
平胃散自北宋初年问世以来,三百年间被不断推向辉煌。《寿亲养老新书》和《岭南卫生方》等著作更以“天下受拜平胃散”的方名出现,在方剂史上相当独特,绝无仅有。宋代,平胃散被创造性地应用于调理胃肠、防治瘴气、养生保健等各个领域,值得结合史实进一步深入探究。应注意的是,北宋陈直先生在《寿亲养老新书》—“天下受拜平胃散”方中:“重用南京小枣二百枚去核、全方煮透捣饼焙干碾为细末”的法度,对后世平胃散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卫生方》是这一法脉的继承和发扬者。
【平胃散研究】19
平胃散历史沿革概况(癸)
天下受拜平胃散重用“南京小枣”二百枚去核的意图曾令我长期费解,但临床使用平胃散确实显现出加大枣肉用量后疗效增长的客观现象。经历不断的实践、思量与考证后,我终于明白了加大枣肉用量后平胃散增效的规律在于甜度。古文里,“甘”、“甜”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考证明确甘、甜的区别后,就很容易参透为何《伤寒论》中说“酒客忌甘”、“呕家忌甘”,而现代医学又推崇醉酒后补充糖元以保肝解酒之玄机。自明代以降,甘、甜被普遍混用,很多明确的医理又回归混沌。天下受拜平胃散昭示了平胃散组方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去甘草,加大枣肉用量。
【平胃散研究】20
在撰写平胃散研究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以专业洁癖的立场,坚持从临床使用、原始数据、古籍原文出发,忠诚于医药本身。在写作平胃散与《太平圣惠方》关系之前有所停顿,因为《太平圣惠方》这部巨著的多版本互参校准工作量很大,后来,学生李征医师为我提供不同版本的《太平圣惠方》电子书,才得以顺利进行了下来。在临床工作中,我日渐认识到方药使用规律与社会经济实况之间的密切依从性,特别幸运的是,在平胃散与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中,我得到了博古通今的经济学家莫女士专业、悉心的指导,从安格斯·麦迪林先生《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获取数据和启发,结合平胃散历史与沿革,开启了这扇令我忱醉的大门。未来这段时间,即将展开“平胃散与社会经济”研究之阐述。
【平胃散研究】21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引子非专业研究者往往忽视社会经济对横断面生活状态、审美倾向、意识特征的决定性作用。与几位谙熟经济学的朋友闲聊时,他们回顾起当代经济表现时:人均GDP达到¥¥时,小汽车就普及了起来;达到¥¥时,房地产市场兴起。纵观历史,当GDP总量和人均GDP配合达到某一拐点时,人们开始重视养生保健,续而艺术品市场进入活跃期,医药的辉煌与艺术的辉煌往往相伴而行。缩小点看,经济历史和地理条件决定了平胃散的横空出世,并左右着平胃散白术版、平胃散苍术版、平胃散大用枣肉版的流行,还引导着平胃散的进一步变革方向。
【平胃散研究】22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甲麦迪森先生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详细列出了估算的中国宋代GDP情况(即公元1000年值)。数据显示,以1990年国际元为基准进行时间序列估算,在公元1000年前后,即中国北宋,其GDP占全球比重约为22.7%;人均GDP方面,麦迪森先生的证据表明,从汉至唐(约公元1-10世纪),中国人均GDP没有大幅变化,维持在约450国际元,到宋朝时期,这一数据有了显著变化,大约增长了1/3,达到600国际元左右。
【平胃散研究】23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乙麦迪森先生的研究结果引导我们思考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宋代是怎样推动人口基数和人均GDP的双双大幅增长?答案首先在于中国人的食品消费主要是植物蛋白,辅以少量的肉食并以猪和家禽占优势,几乎不见奶与奶制品,也极少利用羊毛,精细的农耕对土地的利用比放牧要高得多。特别重要的是,北宋时期,在政府的引导下,从南洋引进了早熟水稻,并着力推广耕种技术,使得大量江南湿地得以集约化耕作,此前这些土地不是莽荒就是处于刀耕火种或迁徙耕种的状态。有宋以来,中国在土地生产率上的大进步和生活标准方面的温和改进,在农业经济状态下,对中国人口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支持,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口数量(百万):公元1000年(宋咸平),59.0;公元1500年(明弘治),103.0;公元1600年(明万历),160.0。
【平胃散研究】24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丙毫无疑问,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与中医药的结合,为我的平胃散研究和探索脑洞大开。医药的学习与进展靠的是强有力的实证和数据支持,在这方面我要向麦迪森先生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这两部旷世巨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有宋以来,官府对南洋早熟稻的吸纳与卓有成效的推广,激活了江南大面积的水田,江南水田集约化耕种大大增加了稻米的产量,有效地规避了中原地区良田退化和山地荒漠化的窘境;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汉族人食物诉求的温和、有限递进,是总人口数、国内总GDP、人均GDP快速增长的支点。基于上述,中原地区财富和人口向江南转移成为无声的号召与必然趋势。经济、历史、地理因素决定了横断面国民的基础体质特征,宋代农业的发展促使社会快速进入小康,并带动了第二、三产业包括医药的务实发展和加速进步。医药从来都是立足现实、屈从现实、服务现实的,这一切正是平胃散现身的沃土。
【平胃散研究】25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丁平胃散作为传统中医“燥湿和胃剂”祖方,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南宋以来更被冠以“天下受拜平胃散”方名,受追捧的程度可以想见。我曾反复考量平胃散的简要起效基点,最终恍然大悟:平胃散效在去除有余之“气滞水湿”以至“痰浊瘀血”,关键在把握住“有余”,即《素问·五常政大论》之“土曰敦阜”。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俗语有“吃饱了撑的”,其因果关键点在“吃饱”与“撑”,没有“吃饱”,则免谈“撑”。经济史学界着力研究中国宋代的经济表现,我从医药出发也报以同样热情与关注。麦迪森先生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论及了1820年以前的温饱线——人均GDP约450国际元,汉至唐的数据基本波动在450国际元附近,而宋代已稳达并波段性超越600国际元!“治一切气”的平胃散横空出世,这就是经方(以及晋唐古方)注重“存津液”,而《局方》(及大量宋代时方)基本面较为“温燥”的本底因素,也是宋代成为表证用药从“麻桂剂”拐向“荆防剂”的基本内因。
【平胃散研究】26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戊有学者认为宋代大量温燥祛湿方剂的出现是气候变暖的结果,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却是中国气候由暖向寒的转折期,自然灾害频发(见《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
1973),即便官府大力推广曲辕犁等先进农耕机械、兴修水利,北方的粮食作物较前朝依然处于减产状态,受粮食产量影响,北方人口容积下行。同时,在官府的强力倡导下,南洋早熟稻(占城稻)、先进农耕技术的推广,江南的劳动生产率得到飞跃,经济中心快速南移,南方人口由占全国人口1/4迅速转变为3/4。必须要指出的是,宋代南方人口的增长,不是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而是结果!从中我们得到启示:农业社会里,经济命脉取决于粮食,粮食产量受制于地理、气候、新品种、农耕技术等因素;在农作物品种和农耕技术方面,发明、创新不是最牛的,技术的转化、推广可能带来的效益常常超越想象。就技术转化、推广这一点,说大一些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正反两方面都有鲜活例证,说小方面对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有卡脖子的借鉴意义。
【平胃散研究】27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己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力和稻米产量的迅速提升,经济中心南移,南方人口容积上行,更多人的主食依赖于大米。大米性凉润,南方多湿,生活水平提高后食物剩余亦多淤滞,这就是平胃散在社会经济这面大旗下萌芽、发展、升华的直接原因。虽然急重症层面上的“水湿病证”在《伤寒论》中已有大量论述,但是在养生保健层面的水湿病证直到宋初尚未成熟。宋代官府在发展经济和引导民生方面极富智慧、实践精神和开拓能力,不仅仅引进并推广了南洋早熟稻,还将东南亚国家丰富的理湿经验导入国内。比如:原产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唇形科植物Pogostemon
cablin(广藿香)被引入中国,种植于两广、福建、台湾等地区;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制约,国内种植时不会开花结实,只能扦插或分根繁殖;正是因此,广藿香鉴别中不能出现花与种籽,否则便贻笑大方了;由宋至今广藿香作为藿香正气散的主药登上历史舞台,Agastache
rugosa(藿香)反倒常常不为《药典》收录;所以,时至今日,写藿香,处方应付“广藿香”已成为传统。此外,宋代还大大完善了寒湿相关性急症的处置,例如:即便苏合香丸在唐代已传入国内,名为“吃力伽丸”(见《外台秘要》引《广济方》),但是直到宋时才将这一舶来品正式更名为“苏合香丸”,并大力推广使用,详细文献可参阅《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苏沈良方》等著作。
【平胃散研究】28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庚宋代经济繁荣,国、民俱富,和贫穷一样,财货有余也会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两宋官府在行政中倚靠睿智的创见,常常轻松化解社会矛盾。三百年间有意识地教化民众文化消费、健康消费:在艺术方面平民文化兴起,审美走向风雅之高巅,全民文玩反而推进了院体风格的极简化;健康方面提倡士人知医,引导大众关注医药,为了节约资源创造煮散剂型。官修医书,官立药局,上至文武下至百姓皆尚谈医,以至于学者型官员苏东坡、沈括有医药合集《苏沈良方》传世,北宋权宦童贯被抄家时搜出“得剂成理中丸几千斤”。
【平胃散研究】29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辛经济繁荣、气候湿润、财货有余、衣食无忧后为什么水湿问题会格外突出?水,生理状态下是流动的津液,乃人体所必需;病理状态下为水湿邪气,是六淫之一。正常人体的含水量均值大约在70%左右,“有余”的生活状态出现后,水湿淤滞不仅仅是大概率事件,也成为进一步出现痰凝、瘀血的先导。经典中西医急重症都非常讲究用水,如:《伤寒杂病论》中有“湿病脉证并治”篇,现代医学重视严格计算液体出入量等,均是从客观出发的实践圭仲。但是从医治轻症与保健角度看,《伤寒》方基于治疗急重症的立场,即使祛湿也留有“存津液”的后手,对大众养生保健而言若牛刀向鸡。也就是说“经方”的使用要分场合,受众体质因素、病情的急缓决定了“经方”和“时方”的大略分野。“风可胜湿”,是以天下受拜平胃散为代表的芳燥类药饵活跃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养生保健舞台的客观传统药理出发点。
【平胃散研究】30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壬
宋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有着发达的城市化程度和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其后的公元1300-1820年,历经元、明、清三朝,期间出现过多次战乱,国家经济呈粗放式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略大于社会总GDP的增长,人均GDP呈稳中有降趋势。公元1820-1950年,国家经济日渐下滑:人均GDP1900年为545国际元、1950年则为439国际元。公元1950年以后,尤其1970年代末期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复苏,几呈攀岩式增长。结合作者生平阅读不同时代医书,能够直接体会到经济水平对处方、用药的制约力量,平胃散作为较典型的代表其使用频度受经济的绝对影响而沉浮期间。
【平胃散研究】31
平胃散与社会经济 癸
在世界农业经济结构中,宋代由良种稻谷、先进农机、江南土地垦荒入手,以当仁不让的雄姿屹立于世,国家总GDP占全球约22.7%(数据来源麦迪森先生《世界经济千年史》)。其后,历经元、明、清,因于经济和人口的交互作用,中国国力在农耕世界中依然领航。期间,汉民族优秀的生育能力以及传统医疗、饮食、风俗以至于服饰对本民族繁衍与健康的巨大支持,在今天更加值得我们追慕、总结、反思。然而,公元1640年开始的西方工业革命却远远将中国经济抛在身后,尤其以公元1820-1950年间的国力孱弱最为沉重。但是,1973年以来,西方工业容积达到边界、金融风暴出现,西方经济开始萎靡、徘徊,而中国经济却在此后强力复苏了。无论在什么时代里,科技发明和创造都不是最牛的,技术转化和推广才是!历史在不同领域内反复证实这一命题,作为中医药专业人士,刻下我们已开始在自身的孱弱里反思、洗心。中国改革开放后,英语的普及、科学知识的吸纳借鉴、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现在回顾起来乃是极富宋风的睿智抉择。截至2016年,全球经济已呈现G2格局,即,中、美优势状态,中国GDP占全球比重约15%,而美国约25%(历史高峰期约40%)。在强力交错的经济大背景下,平胃散的第二次辉煌正在开始。
【平胃散研究】32
当代社会与平胃散 甲
平胃散作为“燥湿和胃剂”,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药性灵动透达,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尤其常用。然而,中医药的师承和方剂的流行惯性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新一代的中医师是在老一辈中医的教育下得以传承。以本人为例,教授我医道的前辈多数是在上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成长、成名的专家,受限于经济发展,社会条件和食品结构决定补益剂和经方的使用比较多,移之现今则常常出现雍滞,尤其对于青、中年女性患者群更加突出。现实推动我们思考以平胃散为代表的时方为何在当代医疗、养生、保健中可以大显身手?如何通过社会学因素参悟该类方剂的精准使用技巧?
【平胃散研究】33
当代社会与平胃散 乙
卅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疾病谱和健康诉求的转化。现实要求医药必须涉及更多的慢性病、营养过剩、功能层面问题、社会投射以及保健范畴,以达到真实、时效、客观的期待。截至2016年,中国GDP已占全球15%,民众保健需求像极了北宋初年的状况。从大面上看,富裕后的医疗、保健,从哪个角度入手做“大覆盖”比较有引领性呢?当然是“治水”。正常人体的含水量均值大约在70%左右,“有余”的生活状态发生后,水湿淤滞不仅仅是较大概率事件,也成为进一步出现痰凝、瘀血的先导。这是平胃散正在迎来历史上第二次大辉煌的客观背景。
【平胃散研究】34
当代社会与平胃散 丙
气血津液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生理代谢产物。气血津液必须流动起来才能完成正常生理过程,否则便容易陷入病理状态。水,在生理上是津液,病理上就是湿邪,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参与形成痰浊、淤血。为什么当代社会客观条件下水湿问题非常突出呢?湿,在自然界分为内湿和外湿,目前的情况是内外湿均盛,湿邪导致的疲劳状况十分普遍。关于内、外湿,且待下篇分解。
【平胃散研究】35
当代社会与平胃散 丁 关于内湿
内湿的产生首先决定于食物的充足和过剩,糖、蛋白质、脂类物质三大代谢过程均产生水;其次,农耕民族受西俗东渐在饮食结构方面的影响,削弱了以谷物为主杂食性人种素体的脾胃功能,运化水湿能力减弱;第三,在日常养生层面上对“多饮水”观念的创造性倡导。先贤从实践中总结并已传承近两千年的诸如“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见《伤寒卒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优秀的调养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平胃散研究】36
当代社会与平胃散 戊 关于外湿
宋代的外湿源自地理因素,主要是北人南迁和江南人口的快速自我增长。目前的外湿则是这样产生的:十八世纪以来,煤炭的广泛民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柴火的需求量;更加明显的是,近卅年来,天然气的推广,已将柴火、木炭的消耗降至冰点,大量植被得以保护,无数荒山返青,北方气候日渐恢复湿润,两千年以来因生态而反复迁都的窘境得以解除,樵夫行业基本消亡。可见,科技的发展,新能源的推广多么多么重要。內湿往往伴寒,外湿则常常携热,从不同的视角:医疗工作者应密切结合气候变化,以探寻现实患者群体的普遍体质倾向,从而提高治疗手段的精准性;气象工作者也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考量当前人类活动对气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似乎需要结合历史、直面现实,重新评估“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尼诺现象”的真实效应。
-END -
- END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