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地道的海南鸡饭通常会用一个托盘盛放,一个碟子,两个碗,三份酱料。拆骨鸡肉切块整齐码放碟中,佐黄瓜、圣女果切丝。一碗油光粼粼的鸡饭,一碗鲜香四溢的鸡汤。另外三个小碟子分别放着颇具南洋风味的酱料:姜茸、黑酱油和辣椒酱。

  然而地道的海南鸡饭,并不在海南,而在新加坡。

  在世界地图上,新加坡很小,小到在世界地图上只剩下一个点。在美食地图上,新加坡却很大,中国、马来、印度三大不同饮食文化在这里大融合,不同国家的移民文化成就了新加坡特有的饮食文化。新加坡人从来都不会去探究他们饮食文化的起源,因为这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一件事情。

  海南鸡饭源自海南“文昌鸡”,文昌鸡是海南岛上极负盛名的传统菜式,列为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鸡,顾名思义,因海南省文昌县(现已撤县设市)得名,这些鸡饲养期较长,肉质比较有嚼劲,味道鲜甜。

  文昌鸡的传统做法以“白斩鸡”为主,吃的是原汁原味,这样才能品尝出鸡肉的鲜味。至于 “文昌鸡饭”,是农村家庭在逢年过节杀鸡还神时,用将鸡烫熟的鸡汤煮成,再趁热把煮熟的米饭捏成鱼丸般大小的饭团。这些传统饭团对海南人来说,有另一层特殊的意义,表达了一家人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愿望。当地人一手握着饭团,一手拿着鸡肉,吃起来味道特别好。

  鸡饭团象征团结互助,和谐相处

  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今天的新加坡海南鸡饭已经跟文昌鸡完全不一样,海南鸡已经不是文昌鸡了。海南鸡饭在新加坡百花齐放,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将海南鸡饭发扬光大。

  新加坡最早販卖海南鸡饭的是王义元。在海南人下南洋的时代,王义元从海南琼海南來謀生,年轻时曾在家乡学得“毓葵鸡饭店”的养鸡及烫鸡技术。在上世纪20年代初到新加坡时,跟其他路边摊一样,手提兩个竹箩,在小坡海南街挑担沿街叫卖白斩鸡及鸡饭团为生。鸡饭团用香蕉叶包着,每包一分钱。

  1930年代的街边小贩

  据老人家说,在那个挑着担子,沿街卖海南鸡饭的年代,这些路边摊为了招徕生意,还发明了“赌大小”的游戏。小贩随身带着三粒骰子和空碗,跟顾客掷骰子赌大小,顾客赢了就有免费的鸡肉或饭团,输了就付全费。

  王义元逐渐存到些钱,在海南二街的桃园咖啡店租下一个摊位来卖鸡饭。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先生思乡情切,对中国新政权寄予厚望,索性把招牌取名为“王共产鸡肉”,名噪一时。大家只管叫他“王共产”,他所卖的鸡便称为“共产鸡”了。

  王义元的鸡饭之所以香滑可口,据说秘诀在于将洗净晒干后的白米用猪油和蒜头炒过,然后才用烫过鸡的鸡汤来煮饭,食客胃口大开,口碑自然来。

  先从选鸡开始。凡做海南鸡饭,用养殖肥鸡居多,肥鸡出栏快,肉质厚,多汁。不足是味道会寡淡,固少部分店家选稍老一些的肥鸡,更有味道,但肉质稍硬。原本更好的选择是甘榜鸡,也即土鸡,甘榜是马来语中乡下的意思。不过禽流感之后,新加坡就没有真正的走地鸡了。

  土鸡在养殖时精选品种,让鸡保证足够运动,肉质较瘦,味道较浓。而在中国南方,很多时候在乡下吃到的土鸡会很肥很香,但因养殖时间长,饲料随意,肉质会偏韧。

  早先的海南移民售卖的鸡是煮完之后自然冷却,这样鸡皮较软。仍有一些老的海南餐室保持软皮的做法。更多的鸡饭店已经吸收了广东煮法,加一步浸冰水的步骤。让鸡皮中的胶原蛋白加热时分解软化,一遇冰水就形成一层晶莹皮冻,同时鸡皮收缩紧绷,口感更有弹性。

  新加坡遍地都是海南鸡饭店,竞争颇为激烈,不论哪种煮法,基本上有口碑的店家都能保证鸡肉煮得不柴不韧,吃上去滑嫩爽口,这还只是基本水准。

  海南鸡饭中的米饭并不是普普通通的白米饭,新加坡人会用香米和鸡油一起搭配放进锅里同焖,在焖煮之前会在米饭的上放些南洋特色的香料如南姜、班兰叶和香茅。只有这样一锅刚焖好的米饭一开锅就可以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煮熟的米饭和鸡油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光泽润滑粒粒分明,就是这样一碗混着米香、鸡油香和香料香的米饭为海南鸡饭增色了不少。一盘鸡肉,食客们大可吃下两碗米饭。怪不得有人赞叹道:海南鸡饭的重点不在鸡而在于饭。

  搭配清新爽口的鸡肉,必不可少的是三种酱汁——姜蓉、辣椒、黑酱油。

  地道姜蓉要用鸡油熬制,搭配本身清淡的肌肉,用酱汁补足浓郁鸡味;辣椒酱必用酸柑橘调和,比之海南用的青柠味道多一丝甘甜;黑酱油也就是传统广东式的老抽,这道酱料倒值得商榷。本地鸡饭多数选用的黑酱油都不够香浓,甚至有些焦糖微苦的味道。食不厌精的老饕甚至会自备广和兴酱油上门。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三亚大航海会奖旅游--专业从事会议会展,舞台搭建,灯光音响、会议策划、会议接待、会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公司。业务联系:15500940386

  微博:@李可为-三亚会奖旅游